南乐县在全县编制资源紧张的现状下,为满足县域经济发展中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,探索建立了“人才蓄水池”机制,成立南乐县专家人才服务团由县委组织部管理,从县直空编事业单位中调剂出180名全供事业编制,30名差供事业编制,共210名事业编制用于高学历人才引进,目前已招录106名全供人员,26名差供人员根据专业需求派遣至县乡各企事业单位,有效破解满编超编满编单位用人瓶颈,最大限度为事业单位及优质企业提供人才支撑。
专家人才服务团成立以来,县委编办在实践中反复论证,发现“人才蓄水池”这一机制仍有需要改进之处,因此探索试行“海绵编制”的新管理办法,即“蓄水池2.0”版本,通过对编制资源的“弹性”控制,实现编制人员的最佳配置,主要做法有以下三方面。
一、提升编制“弹性”,适应机构编制变化
2019年随着党政机构改革与乡镇机构改革的开展,新成立部门急需编制用于新工作的开展,原来就捉襟见肘的编制资源更加紧缺,除了从职能弱化的机构中调剂,我们也尝试从“人才蓄水池”中调剂出一部分空余编制,待新机构人员稳定后,通过撤并职能弱化、转企的事业单位,慢慢回流编制资源至“蓄水池”,不再局限于池子的界限,而是根据发展的需要打破壁垒,适时调整“蓄水池”的规模,从而达到编制管理的科学化。
二、提升人员“弹性”,协调盘活人力资源
坚持“超编单位只出不进、满编单位先出后进、空编单位从严控制”的原则,通过专家人才服务团引进高学历人才,待单位出现空编后,优先将原占用专家人才服务团编制服务各单位的人员划转至该单位,腾出编制用于下一步人才引进。
三、提升机制“弹性”,增强编制内生动力
某些用人单位在提出用编申请时往往定位模糊,简单的将用人要求归结为“计算机、文秘”等大概方向上,通过社会招聘招到的新人未必是最符合招聘预期的,也需要长时间培养锻炼才能成手。通过“海绵编制”这个载体,就是扭转“用人就要招新”这一传统理念,协调用编矛盾,在规范事业单位管理的同时,解决事业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。增加机构编制管理机制上的“弹性”,规范现有事业单位,严控新成立事业单位,通过激发现有编制及人员的内生动力,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。
探索“海绵编制”并不是推倒重来,取代原来的管理模式,而是对编制管理机制的一种"减负"和“补充”,统筹机构设置、编制总量、人员现状、职责履行等因素,科学调配编制,最大程度地发挥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率。在“海绵编制”推行过程中,应统筹社会招聘、在编人员调动调整和各单位空编情况的系统性,协调进人、调动等环节,并考虑其财政供给方式、人员岗位类别、职称等因素。
通过“蓄水池2.0”新的管理机制,实现编制管理部门从“救火队员”到“引导者”的角色转变,有效控制编制流动,实现自然流通、自然渗透的编制管理发展方式,增强县域吐故纳新能力,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率,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。
南乐县委编办
2019年7月17日